就业是民生之本、财富之源。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加大尊龙人生就是博d88官方网站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,累计吸纳245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、同比增长30.2%,发放劳务报酬310亿元、同比增长22.7%。
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,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,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。或许有人疑问,市场经济条件下,竞争上岗,有必要保留以工代赈这种促就业手段吗?
这就要看到,我国人口基数大,劳动者素质千差万别,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,工资性收入在促进社会公平、增加居民福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少数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并非因为懒惰或挑剔,或是因为年龄偏大、文化程度低,或许由于严重疾病、身体残疾等原因,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。以工代赈侧重就业兜底,主要瞄准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,强化“雪中送炭”“鱼渔双授”的效果,有惠民生、促公平的深刻用意。
从1984年起,我国先后多次大规模实施以工代赈计划,在带动群众脱贫增收、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23年,我国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,累计吸纳带动253.4万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,人均增收1.4万余元。
一名务工者背上,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。尤其是,以工代赈并非劳动者干活拿钱的“一锤子买卖”。目前,很多地方已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“搞建设、发报酬”,延伸到“提技能、增岗位、得分红”。这样以工代赈项目结束,参加技能培训的群体也能凭借一技之长获取新的工作机会。2024年,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已达32%,使低收入群众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了“既拿报酬、又长技能”。
只要老百姓的收入稳定,发展的信心就有支撑。以工代赈政策既有效拓宽了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的渠道,也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,既利当前也惠长远,实现了“一举多得”“一钱多用”。不过,还要看到,把以工代赈这件好事办好,仍面临一些挑战。
资金保障是一大问题。相关调研显示,以工代赈每投入1亿元资金,可直接提供至少2000个就业岗位。但在部分地区,经费短缺成为地方政府实施以工代赈面临的难题。此外,信息传递不畅可能导致劳动力招募困难,在一些农村地区,信息相对闭塞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地有以工代赈的工作机会。还有部分受赈济者技能不足,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不强。
以工代赈是一项民生工程,也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。这就要统筹好各类资源,加大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力度,正确引导社会组织、民营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工代赈公益性项目,持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。同时,还要开展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,提高受赈济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。在此过程中,则要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管,保障执行层面不跑偏、不变形。多管齐下,以工代赈才能“赈”出实效,进一步成为“造血式”帮扶的“助推器”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相关文章:【图解】以工代赈出实效 245万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
多渠道拓岗稳就业